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二十世紀漢學研究
SINOLOGICAL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開課學期
97-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廣達 
課號
Hist7130 
課程識別碼
123 M625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外研三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1919年8月16日,胡適就整理國故答覆毛子水說:“ 我們把國故整理起來,世界的學術界亦許得著一點益處,......世界所有的學術,比國故更有用的有許多,比國故更要緊的亦有許多。我以為我們做學問不當先存這個狹義的功利觀念。做學問的人當看自己性之所近,揀選所要做的學問,揀定之後,當存一個‘為真理而求真理’的態度。研究學術史的人更當用‘為真理而求真理’的標準去批評各家的學術。”實際上,遠在胡適做出這一議論之前,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直到今天,歐洲各國和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的學者都參加了中國的國故整理工作,並做出了成績。我們應該予以充分注意。 

課程目標
介紹中、日、俄、法、德、英等國若干位漢學界人物及其治學業績,特別是研究西域和中原出土文物方面的東方學界代表性人物的成就。本課程將按今日世界的反思性現代化(reflexive modernity)的要求,引導同學對之做一番批判性思攷,進而補足我們學界的某些薄弱環節。

課程進度
週次 單元主題
1 西方傳教士、外交官、旅行家有關中國的的報導與研究 西方學院漢學的形成
明治維新後的中國研究 清末中國史學的轉型
2 王國維的國學和西學
3 東京與西京 內藤湖南 加藤繁
4 西域的探察熱潮 東、西方學者結合出土文物研究中?文獻的開始
5 列維(Stanislas Levi), 沙畹(Edouard Chavannes)等研究中國歷史與邊疆史的特色 他們之間的協作
6 沙畹的繙譯《史記》及其華北攷古調查的意義
7 伯希和(Paul Pelliot)的業績 伯希和與慕阿德(Arthur Moule)的整理馬可波羅行紀
8 列維、沙畹的本國門生和歐洲門生的業績
9 Victor Segalen等人的攷古攷察
10 F. W. K. Muller F. C. Andreas及其弟子W. B. Henning 近年W. Sundermann 的業績
11 俄國史上的哥薩克東來 俄國之征服中亞三汗國 俄國研究東方的特色 Rosen男爵 V. V. Barthold的成就 俄國蒐集的東方文獻及其東方學
12 前蘇聯的中亞攷古 以Sogdiana 及七河流域為例
13 S. Konow H. W. Bailey Bailey弟子對和闐文獻的研究
14 二戰後的英國漢學 杜希德(D. Twitchett) 浦立本(Ed. Pulleyblank) 李約瑟與D. Bodde 的爭執
15 二戰後日本研究西域的幾代學術勁旅
16 二戰後美國的區域研究 有關研究中國的模式的探討
17 近年日本的地域社會研究 京都的中國史研究會
18 是文化衝突(cultural conflicts) 還是文化遭遇(cultural encounters)

註:下學期上課前,單元主題可能有所脩訂
 
課程要求
介紹一百二十年來海內外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取得重大成就和治學經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許冠三 新史學九十年 上下冊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顧頡剛 當代中國史學 香港:龍門書店, 1947;上海古籍, 2002
Paul Cohen,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RoutledgeCurzon, 2003
Timothy Brook and Gregory Blue主編, 古偉瀛等譯 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系譜學 巨流圖書,2004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王淑燕等譯, 東方主義。臺北:立續, 1999
森安孝夫 撰;徐婉玲 譯,張銘心 校訂
日本研究絲綢之路的粟特人的成就之回顧和近況 即刊

每講之後將給出必讀論文篇名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